如何既治標又治本、更加有效地遏制網絡犯罪,無疑是對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一次考驗。
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高速發(fā)展,犯罪活動也日益向網絡空間蔓延。近日,最高人民檢察院披露,2020年,全國檢察機關起訴涉嫌網絡犯罪(含利用網絡和利用電信實施的犯罪及其上下游關聯犯罪)14.2萬人,同比上升47.9%。這組數據的背后體現出打擊網絡犯罪取得了明顯成效,同時也警示社會各界,網絡犯罪形勢嚴峻,應當引起高度警惕。
分析發(fā)現,當前網絡犯罪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傳統(tǒng)犯罪加速向網絡空間蔓延,利用網絡實施的詐騙和賭博犯罪持續(xù)高發(fā);二是與以往“簡單結伙”“單兵作戰(zhàn)”不同,網絡犯罪集團化、跨境化特征凸顯;三是犯罪主體呈現低年齡、低學歷、低收入的“三低”趨勢,如2020年檢察機關起訴的網絡犯罪案件中,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同比增長35.1%,在校學生同比增長80%;四是規(guī)模龐大的地下黑灰產業(yè)密切配合,為網絡犯罪持續(xù)“輸血供糧”,成為該類犯罪多發(fā)高發(fā)的重要原因。如何既治標又治本、更加有效地遏制網絡犯罪,無疑是對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一次考驗。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堅決遏制此類犯罪多發(fā)高發(fā)態(tài)勢,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法治中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打擊治理網絡犯罪工作指明了根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遏制網絡犯罪,要堅持精準發(fā)力,持續(xù)保持高壓態(tài)勢。進一步強化“智慧警務”建設,推進部門、行業(yè)間數據資源整合和開放共享,提升運用大數據思維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抓早抓小,更加有效地破解發(fā)現難、取證難、立案難等問題。同時,以推進“斷卡”、打擊治理跨境賭博等專項行動為契機,舉一反三,不斷加大打擊網絡犯罪力度。堅持“零容忍”態(tài)度,加強現有法律法規(guī)尤其是刑法的嚴格實施,對犯罪分子堅決依法懲治,提高法律威懾力。
遏制網絡犯罪,更要注重源頭治理、綜合治理,增強防范實效。2020年11月,最高檢向工業(yè)和信息化部發(fā)出“六號檢察建議”,圍繞網絡黑灰產業(yè)鏈條整治、App違法違規(guī)收集個人信息、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等問題提出治理建議。下一步,各地各級檢察機關和相關部門要以落實“六號檢察建議”為抓手,加強監(jiān)管執(zhí)法,推進源頭治理、綜合治理,扎牢“不能犯”的籠子。
首先,要立足防患于未然,通過大數據、建模等方式建立完善智能風險防控體系,強化信息分析研判,提升技術防御水平,提高預測預防能力。通過加強“96110”預警勸阻平臺建設,引進反詐機器人、閃信彈窗霸屏等科技手段,未雨綢繆,更好地將預警措施落到實處。
其次,要堅持齊抓共管、群防群治,對通信、金融、網絡等領域開展全行業(yè)、全領域的問題風險排查,細化明確各方責任,填補監(jiān)管漏洞。尤其是要完善懲戒機制,拿出更具針對性的硬實舉措,強化對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監(jiān)管,促使他們積極履行主體責任,完善信息保護和數據安全制度,壓縮違法犯罪空間。
“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遏制網絡犯罪,還需充分發(fā)動群眾和依靠群眾。完善群眾參與機制,積極探索實施“互聯網+群眾路線”治理模式,調動廣大網民的積極性,擴大參與廣度,拓展參與深度,以共治求善治,實現“治未病”目標。
遏制網絡犯罪,最根本的還是加強公民個人安全防范。有關部門要深入學校、社區(qū)、農村、企業(yè)等,充分利用各種媒介,宣傳預防網絡犯罪知識,及時發(fā)布網絡犯罪典型案例,以案釋法,揭露網絡犯罪的新手法新伎倆,提高公眾的鑒別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識,切實保護好自己的人身財產安全。
打擊治理網絡犯罪,事關網絡安全、社會穩(wěn)定、百姓幸福。只有堅持源頭治理、綜合治理,舞好“合成劍”、打好“組合拳”,才能織就遏制網絡犯罪的“天羅地網”,打造健康有序的網絡新天地,切實增強人民群眾在網絡空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楊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