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午夜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字|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精品|丝袜美腿亚洲一区二区|欧美日韩午夜视频

新華網 正文
有這樣一群新華社記者......
2019-12-19 21:14:53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西藏林芝。新華網 達娃 攝

西藏

“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

占據中國國土約1/8的面積

這里離太陽最近

也是最高、最苦、最險的地方

有這樣一群新華社記者

一直都在這里

......

  2019年2月1日,西藏分社社長段芝璞(右一)采訪依根索村黨支部書記托贊(中)。(新華社記者 索朗羅布 攝)

上面這張照片

是很常見的新聞采訪場景

構圖、畫面、人物

看起來并沒什么特殊之處

但,它的拍攝地點很特殊

是在世界海拔最高縣——

西藏雙湖縣雅曲鄉(xiāng)拍攝的

海拔是5170米

  2019年5月22日,西藏分社記者張京品(左二)、格桑邊覺(左一)在中國海拔最高的縣級人民醫(yī)院——雙湖縣人民醫(yī)院采訪。(新華社記者 周錦帥 攝)

  2019年5月21日,西藏分社記者王沁鷗從珠峰登山大本營徒步前往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上面照片里的景色看起來很酷

普通人應該很難見到

是電影中才會出現的景色

照片里的女記者

正從珠峰登山大本營

徒步前往前進營地

海拔是6500米

  2019年5月22日上午,西藏分社記者王沁鷗(左)、孫非(中)在海拔6500米營地進行直播報道。(羅布 攝)

  2019年8月1日,西藏分社分黨組成員、總編室常務副總編輯羅博(右一)、副總編輯張京品(左二)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阿里地區(qū)札達縣薩讓鄉(xiāng)采訪。(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上面這個畫面看著挺親切的

像是幾個老鄉(xiāng)開車開累了

下車圍坐在地上聊聊天

他們所在的地方是

西藏阿里地區(qū)札達縣薩讓鄉(xiāng)

有一個廣為流傳著的說法

“遠在阿里,苦在那曲”

這里即便到了六七月份

依然大雪紛紛、棉袍加身

因為極度高寒缺氧

這些地區(qū)通常有另外一些更為形象的稱謂

“生命禁區(qū)”

“人類生理極限試驗場”

“魔鬼都不愿去的地方”

平均海拔是4000米以上

  2019年12月6日,西藏分社記者李楨宇在日喀則桑珠孜區(qū)海拔4020米的電網建設現場采訪拍攝(新華社記者 侯捷 攝)

  2019年8月27日,在海拔5000米的當雄縣廓瓊崗日冰川下,西藏分社記者孫非(右)正在進行拍攝。(新華社記者 王沁鷗 攝)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什么概念?

我們大多數人

生活在海拔200米左右的地區(qū)

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

很多人會出現

頭痛、失眠、疲倦、呼吸困難等身體狀況

......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什么樣子?

氧氣可能不到平原地區(qū)的一半

每年冬季大雪封山半年之久

最艱苦的地方

沒電沒網、沒供暖、沒上下水

......

攝影設備會“高反”

電腦會“高反”

汽車也會“高反”

它們變得遲鈍、機能下降

  2019年4月9日,西藏分社記者陳尚才(左一)在西藏阿里地區(qū)札達縣楚魯松杰鄉(xiāng)掛職期間,在巴卡村巴角組采訪。(洛桑云旦 攝)

  2018年10月22日, 西藏分社記者普布扎西在雅魯藏布江堰塞湖報道前線發(fā)稿。(昂翁彭措 攝)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

人煙稀少

其中有這樣一群新華社記者

他們仍然在采訪、寫稿、拍攝、記錄

......

甚至在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

在海拔6000多米的地方

也是如此

  2018年10月17日,西藏分社記者張京品(右一)在昌都市江達縣波羅鄉(xiāng)采訪參加金沙江堰塞湖救援工作的醫(yī)護人員。(新華社記者 劉東君 攝)

新華社記者說

“儲備米糧,制作風干牛肉,蘿卜、白菜、土豆‘老三樣’配牦牛肉,這就是我們過冬的基本食物。”

新華社記者說

“在兩所商店物資賣光的情況下,我開心地喝完了3袋過期奶粉,1箱過期飲料,吃完了半箱過期方便面,在鄉(xiāng)政府周圍撿煙屁股抽?!?/p>

  2018年10月20日,西藏分社記者薛文獻(右二)、張京品(右三)、旦增尼瑪曲珠(右一)在西藏林芝市墨脫縣墨脫鎮(zhèn)瑪迪村臨時救災安置點帳篷內采訪受災群眾。(新華社記者 劉東君 攝)

新華社記者說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西藏人,我也遇到了嚴重的高原反應,眼冒金花、呼吸困難、腳步沉重?!?/p>

新華社記者說

“經常偏頭痛、拉肚子、流鼻血,常常夜半醒來無法入眠;強烈的紫外線曬傷了臉,全臉發(fā)燒、灼痛、脫皮,4個多月不能洗澡,全身酸臭?!?/p>

  2017年6月27日,參加科考報道的西藏分社記者薛文獻在龍匣宰隴巴冰川雪地上爬行,雪下是冰河。(扎旺 攝)

新華社記者說

“徒步兩天攀至海拔6500米的珠峰前進營地,在山上一度出現幻覺,下山后雙腳被水泡填滿。”

新華社記者說

“在海拔5000米插著吸氧管寫作,在海拔6000米拔掉吸氧管就能采訪、出鏡,是工作常態(tài)。”

  2018年11月17日,完成金沙江堰塞湖搶險報道后,回拉薩途中,報道組成員疲憊地在車上睡著了。(新華社記者 堅贊 攝)

新華社記者說

“盡管很艱辛,甚至很危險,但走過的這些路,經歷的這些事,夯實了我作為新華社記者的基石?!?/p>

新華社記者說

“在高海拔地區(qū)踐行‘四力’,就是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無畏英雄氣慨,但吃苦不是目的,拿出優(yōu)秀的作品,才有意義?!?/p>

  2019年1月28日,新華社西藏分社記者周健偉(左三)、張京品(左一)、白少波(左四)在海拔最高的那曲市安多縣氣象局采訪。

于是

他們去了西藏最偏遠的村莊

住在西藏最復雜的村莊蹲點

去了“天下第一氣象局”

——安多縣氣象局

去了世界海拔最高有人值守火車站

——安多火車站

去了青藏鐵路海拔最高、養(yǎng)護難度最大的

唐古拉線路車間等地

去了很多多年來

甚至沒有記者涉足的地方

  2017年9月3日,新華社西藏分社副局級編委羅布次仁踩著泥濘路到西藏墨脫縣基層采訪。(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2017年8月17日,西藏分社記者洛登(左)在拍攝西藏環(huán)保主題視頻時,與護林員一起走進藏東密林深處,體驗式采訪護林員一天的工作。(新華社記者 堅贊 攝)

他們還去了

中國海拔最高的鄉(xiāng)——普瑪江塘

走遍了中印邊境一線2000多公里

建立了中印邊境影像庫

他們?yōu)椤芭实锹肪€堵車”“登山者喪生”等

輿情熱點提供最真實的信息

他們在洞朗事件等特殊戰(zhàn)役性報道中

發(fā)揮了“戰(zhàn)斗堡壘”作用

......

最深刻的新聞

一定在最難忘的戰(zhàn)場

用生命換來的作品

一定會有生命

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

新華社記者來了也扎根了

他們筆下的字

帶著“酥油香、糌粑味”

  2019年5月23日,西藏分社記者何程(右一)在我國海拔最高的縣雙湖縣(平均海拔5000米)采訪牧民。(新華社記者 周錦帥 攝)

因為

他們和當地人一樣生活

撿牛糞生火取暖

爬樓頂掃雪

發(fā)電抽水洗衣服

睡藏式沙發(fā)

沾辣椒吃生牛肉

喝酥油茶吃糌粑

......

  2017年2月20日,西藏分社記者堅贊在冰封的納木錯湖邊拍攝牧民冬日生活。(新華社記者 洛登 攝)

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

有這樣一群新華社記者

無畏艱辛也不怕吃苦

他們走了很遠的路

到了很多未曾報道過的地方

如果問他們

怎么歷練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他們眼里有高原上的風景

腦海中裝下了藏族人民的故事

他們腳踩進沒膝的大雪里

筆下的文字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

  2017年6月27日,西藏分社記者索朗羅布在龍匣宰隴巴冰川雪地里爬行,雪下是冰河。(新華社記者 薛文獻 攝)

他們只是“新華社記者”中的一小部分

關于新華社記者的故事還有很多

他們常常忙著記錄時代、記錄他人

卻忘了提筆也寫寫自己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尹世杰
有這樣一群新華社記者......-新華網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661125366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