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11月7日電? 題:“萬盞燈”窯火不滅,青年匠人點亮古鎮(zhèn)新夢
新華社記者 劉小草、陳國峰
粉青、帝王黃、愛琴海岸粉……眼前通透的彩色骨瓷,色澤明麗。33歲的陶瓷工藝美術師周虹手持新研發(fā)的“七彩瓷”碗,向記者講述著她和陶瓷的不解之緣。
今年是周虹回到故鄉(xiāng)山東淄博的第五年。出身于陶瓷世家的她,在法國巴黎學工商管理,一開始并沒打算干陶瓷這行。2015年末,拗不過父母的堅持,她回家“繼承衣缽”。
剛回國,周虹的第一反應是不適應:“物是人非,我童年記憶里的古窯村消失了?!?/p>
她記得,小時候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在古窯村的小路上,一手摸著用廢棄匣缽建造的墻面,一手數(shù)著路旁的“饅頭窯”。
周虹口中的古窯村,位于淄博市博山區(qū),古稱顏神鎮(zhèn),是著名的“陶琉之鄉(xiāng)”。這里最早的陶琉燒制史可以追溯至唐末,明清時期更是達到鼎盛。
那時候,家家戶戶燒制瓷器,都要蓋“饅頭窯”,圓形窯體星羅棋布。每逢開窯,從高處望去,小小的顏神古鎮(zhèn)燃起點點火光,當?shù)厝朔Q“萬盞燈”。
新中國成立后,博山將地方老字號窯廠合并,組建博山陶瓷廠。在老一輩博山人的回憶中,這家廠曾是“亞洲第一”,訂單絡繹不絕。
雖然高大的廠房取代了“饅頭窯”,但忙碌的廠區(qū)燈火通明,仍是名副其實的“萬盞燈”,點亮古鎮(zhèn)的街巷。
20世紀90年代末,燒制陶瓷琉璃的老牌企業(yè)紛紛倒閉?;膹U的車間疏于管理,雜草叢生。老陶瓷廠所在的古窯村一度成為當?shù)亍芭飸魠^(qū)”。糟糕的居住條件,讓許多年輕人選擇賣掉老宅,逃離故土。
人跑了,“萬盞燈”也跟著熄滅了。
古樸的老房被周圍的高樓大廈湮沒,青石路和“饅頭窯”所剩無幾。面對這樣的景象,周虹說,最令她心痛的,還是關于古窯村的記憶正被漸漸遺忘。
“我應該力所能及地做些什么,哪怕是能把一點點博山的陶瓷文化保護下來,告知后人也好?!敝芎缯f。
因為這份責任感,周虹真正扎下了根。經過一年半的努力,今年9月,她和父親籌辦的陶瓷藝術博物館落成。從博山陶瓷廠的老廠標到七彩瓷工藝品,館內的件件藏品,承載著父女兩代人的陶瓷記憶。
懷抱這種想法的,不止周虹一人。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繁榮發(fā)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今年2月開始,博山區(qū)與企業(yè)合作,大規(guī)模改造顏神古鎮(zhèn),依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將現(xiàn)存的13座“饅頭窯”、部分老廠房和歷史街區(qū)升級改造,如今已初具規(guī)模。周虹期待著,“博山陶瓷文化中最深層的靈魂感”能漸漸恢復。
在剛剛結束的博山琉璃雙年展上,博山區(qū)還為青年人才量身定制“青年人才扶持計劃”,吸引他們入駐顏神古鎮(zhèn)。
“傳承千年窯火,需要新鮮血液?!碑?shù)乩鲜炙嚾巳螄鴹澱f。他的兒子任正夏大學畢業(yè)也回到博山,如今是這個陶瓷雕塑世家的第三代非遺傳承人,已經有了成熟的作品。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回歸古鎮(zhèn)。而他們?yōu)樘樟鹚囆g帶來的,是更具現(xiàn)代感、更多元的審美趣味。
窯火未熄,“萬盞燈”正在重新點亮。
-
大數(shù)據(jù)"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